思想教育研究

工匠精神培育下大学生职业认同教育研究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8

“工匠精神”是一种体现在制造业中精益求精的职业理念。究其实质,它是指“凝结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已经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推手,成为提高职工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培育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强调:“高等教育要着力围绕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提升中国产品的质量”。[2]因此,工匠精神培育下大学生职业认同教育研究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现实课题。

本文探讨大学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并对工匠精神培育下大学生职业认同现状进行分析,从建构职业认同感的“阶梯”、建立积极职业情感、校企合力打造归属感、促进职业自我概念完善和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氛围提出工匠精神培育下大学生职业认同融合策略。

一、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3]表明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劳动创造了人类自身,创造了美以及人类的全部文化。然而中国自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等级观念,“农本工末”“重农轻商”和“重道轻器”的社会偏见根深蒂固,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将劳动视为外在的束缚与枷锁,在此种情况下,人们自然是由衷地厌恶劳动、逃避劳动。尽管注重宣传“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光荣”的价值观,然而当代大学生对劳动的态度仍然是能避则避。培育工匠精神通过对劳动过程、价值产生以及人类本质等问题的科学梳理和论证,帮助大学生理解“人的价值是在直接的劳动生活中得以自我实现,人在劳动的创造性活动中实现价值、获得享受”。

(二)养成强烈职业认同感

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一项重要意义就是帮助大学生养成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心理学视角的“认同”是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范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4]职业认同感是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职业认同感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成分,职业认同感的形成与职业能力的发展紧密联系并相互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劳动认同感是指帮助大学生理解、认同热爱甚至是敬畏自己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保证其以满腔热情投入自己的工作中,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使工匠精神由外在的规范号召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执行,需要将工匠精神上升到与个体生命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高度,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就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实现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另一个意义是培养大学生尽职尽责、尽善尽美地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是具体的业务能力,要求大学生“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地把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做好、做精。大学生工匠精神既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与掌握,使自己具备经济建设和时代要求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也包括人文素质的提升,使自己具有正确的价值理念和审美情趣,真正成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国工匠”,而不至于丧失劳动价值,沦落为“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5]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关键阶段,是工匠精神形成的黄金时期,此时期开展的工匠精神培育属于源头培育,对学生毕业后弘扬工匠精神至关重要。

二、工匠精神培育下大学生职业认同现状分析

(一)职业价值观混乱

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结构转型阶段,社会价值观发生的变化,一方面通过人们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觉醒而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又通过原有的道德失范、价值失衡而曲折地表现出来,社会上滋生出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这种社会现象对大学生有很大影响,容易造成大学生职业选择动机受世俗化的价值目标影响,偏离理想主义价值目标,如“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大学生的职业认同形成,体现在职业选择上就是过度关注“公作”,而忽视“工作”。在就业岗位选择上,地方高校大学生往往易忽视自身条件,就业首先选择国企、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等。求职期精力多数用在备考国家、省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上,而没有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自己的职业。个体本位价值取向群体本位价值,大学生在越来越重视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经济利益的同时,淡化了社会责任意识,缺少服务奉献精神。

上一篇:为医学生开设生态道德教育课的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