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研究》
三、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本质特性与构成逻辑
人在劳动中创造自身的过程,同时也就“自然而然”地创造了自己赖以生存和衍繁、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原始人类共同体分化解体之后,用阶级和国家民族差别与对立的方式看待不同的人群和社会,在许多情况下成为人们思维活动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由此而遮蔽了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客观现实及其演绎的“自然历史过程”。[6]这是生发祈望共同体的逆向思维,追求“大道之行”和“天下为公”、“理想国”和“乌托邦”之类社会理想的价值论根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基于阶级压迫剥削和阶级斗争的社会现实,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思想过程,指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真正的共同体”。
实际上,关注和追问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初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相对于因血缘和地缘关系而构成的“自然共同体”、因统治阶级为其统治的需要而设置的“虚幻共同体”、因“货币-资本”而连接的“抽象共同体”、空想社会主义者脱离“资本主义还很不发达的时代”却仅“求助于理性来构想自己心建筑”的“虚构空想共同体”[7]的意义上,提出“真正的共同体”即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概念,说:“在真正的共同体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8]恩格斯后来在《反杜林论》之“社会主义”部分,在批评杜林唯心史观的“普遍的公正原则”时,对“真正的共同体”作了多角度的具体说明。纵观之,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实则是基于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状态和客观趋势即命运共同体提出来的。关心所在命运共同体的前途,是人们应当具备的基本德性。
如同社会一般命运共同体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本质上是社会和人关怀自身、实现发展进步的一种基本实践方式,是人的自觉能动性在精神活动与人格锻造领域表现出来的最高形式,具有层级、封闭和开放三大基本特性。
上一篇:关于增强中学生环境教育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