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的若干思考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25

作者简介:邱柏生,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邱柏生,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涉及理论创新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善于进行哲学思考以及努力开展基础性科研活动等三方面因素的合力作用。首先,在理论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既是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估相结合的过程,也是本体性评价和价值性评价相结合的过程。其次,善于运用哲学思维,主要在于坚持“反思”、“对象化”和“结构化”的方法论要求。再次,理论创新的机会一定与勤奋科研相关联,总是为有所准备的人们所预备。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学和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关系、结构、功能、运作质量、运作效益等方面开展有规划的研究。

关 键 词:思想政治教育 基础理论创新 评价指标体系 哲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9)08-0011-08

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件既令人振奋又让人忐忑的事。令人振奋的方面是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而令人忐忑的方面是学科发展特别是知识(或理论)创新状况似乎一直徘徊不前,不少研究态势已经基本固化,理论结构没有多大变化,仅仅在内容上作少许的增补,对一些新问题和新的社会精神现象缺乏研究,或者即便有相关研究也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和现实针对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甚至基础理论的研究,则由于其难度太大而变得少人问津。

在这种情势下,人们不得不关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的不断创新问题,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如何突破原先格局和定势;同时,也会思考究竟有哪些因素延滞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等问题。在这里,固然有实践探索不够的制约,因为不成熟的理论总是与不成熟的实践相呼应;同时,还可能存在着研究方法适用与否的问题。不难发现,现今人们的哲学思维越来越淡薄,对问题的理论追问越来越少,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也越来越差,而诉诸直觉、感性的成分越来越浓重,追求物欲和感官享受的需求越来越被开发出来,而思维却变得平白肤浅又毫无特色了。本文在此特别提出运用哲学思维开展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问题,希望借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进展。这里所说的哲学思维,实际上是指一定的方法论要求,主要表现在反思、对象化和结构化,而它们各自又有一些具体要求。同时,哲学思维总要落实在具体的问题解读上,于是引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学、本质属性及关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关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功能研究等一系列问题,它们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建构着理论创新的“温床”。

一、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要经得起社会评价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同仁越来越关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创新问题,大家都普遍认识到我们的理论必须不断创新,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学界这些年来也有不少理论创新的努力,但总感到外界对我们的学术评价与我们的自我感知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其中的问题很明显,即这种理论创新究竟由谁认定,以及怎么认定?仅就认定主体来看,对这种理论创新的评价,主要应该是一个社会确认的过程,而不是一种自诩的活动,即社会公众会依据一定的评价依据或标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作出本体性和价值性相结合的评价。这里所说的本体性评价,就是对理论本身的内涵和特征作出研判;而所谓的价值性评价,就是考量这种理论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这种理论的展开与应用产生着怎样的社会效益?一般来说,本体性评价相对比较容易,它只要确立一些大致可行的评价指标就可进行。而价值性评价则复杂得多,它不仅面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复杂性,更由于时间与空间要素的介入,使得这种评价具有长时段性、不确定性和非终极性。再说理论本身的正确性并不能保证它所指导的实践能立竿见影或每次都能成功,人们不会仅仅由于开局不利就轻率判定某个指导理论的属性,或者由于某种偶然性而产生“歪打正着”效果,由此就可以给某个理论“打保票”。诸如此类的矛盾都可能是人们在这种评价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难题,即价值性评价离不开实践成效,而实践成效的形成并不是某种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种经过反复实践和累积检验的过程。

上一篇:优良家风助推乡风文明专家座谈会在南宁举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