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研究

沈壮海:文化涵育思想 价值导引人心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30

沈壮海,1971年生,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清晨,珞珈山下,风景如画。匆匆穿行武汉大学校园的沈壮海不禁驻足,轻嗅几株芳妍初绽的梅花。

生活再是忙碌,也消磨不了一颗充满爱与美的心。片刻驻足品赏,他便吟得“凌寒梅花次第开,铁骨冰心暗香来”的诗句欣然离去,开始投身“战斗的一天”。

如果当年没有选择从教治学,这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极可能顺从天赋与兴趣,成为一名书家,或者诗人。而人生的湍流在第一个转弯处遇到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宏阔江河,便汇流其中,再未分开。

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届统招博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课题组最年轻的首席专家之一;首开先河组队编创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这位“70后”教授的履历中,刻写下一连串“开创”,载录着丰硕成果。

而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照与研究,从未囿于学科边界。从思政教育到价值观培育,从价值观到以其为内核的文化软实力,进而立足文化建设的大背景反观思政教育发展路向……一路求索,他日渐形成“在对文化问题与思政教育问题的共同关注中思考、探索的学术偏好”。

笔抒胸臆,言为心志。或许化用他两部书作的名字,最能概括其研究理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文化视野”,而“文化软实力及其价值之轴”须经由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心灵工程”方能实现。

思想之路不断拓展,信念之基愈加稳固。

思政情缘--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破茧而出,贴地飞翔”

回想初见沈壮海的情形,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戴钢书记忆犹新。

26年前,执教于武汉大学的他作为招生代表远赴河南,选招一名中等师范毕业生入校就读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众多竞争者中最终的胜出者,就是沈壮海。

除了出类拔萃的学习成绩,面试时提交的论文《论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和一番沉稳谈吐,已透射出他颇具潜力的思维锐度与学术功底。

生在河南博爱县寒门农家的沈壮海,自幼好学善思,初中毕业后考取了当时因能提前“农转非”而大热的焦作中等师范学校。1990年9月,沈壮海入读武大。

作为我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镇,武汉大学对思政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可谓精心。同班学生只有20人,和其他专业动辄招生几百人、常态性大班授课相比,沈壮海和同学们尽享学术“小灶”之益。多位知名教授联袂讲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鼓励学生读书、撰文,在社会实践中认识民生社会……熏陶渐染下,原本醉心于“舞文弄墨”和书法理论的沈壮海逐渐领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与现实意义,并被师长们的信仰之坚定、敬业之激情深深打动。

本科、硕士、博士,十年光阴,一路求索。2000年,沈壮海如期毕业,成为我国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因为本硕阶段的优异表现,他甫一读博就被学院委以教职,边教学边读书,忙碌中大有学术精进、提升自我的深沉乐趣。

不负众望的是,他精心撰就的博士毕业论文备受好评,迅速引起学界瞩目。

这本名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著作,在答辩翌年便告出版,并入选“武汉大学学术丛书”,此后十余年间多次印刷,第三版又即将修订推出。

导师黄钊教授撰长文为序,如是评价:“(此书)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探讨,其思想之敏锐,观点之新颖,论证之用功,为同类著作所不多见。”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也给予高度肯定。在他看来,作者首先对“有效性”这一经验性话语进行理论考察,“把这一实践课题带入了科学的殿堂”;进而又将目光转向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科学成果从科学殿堂带入现实工作的对策中”。这样的研究,不是浮于表面,而是“深入海底”,提供了“奠定在深厚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对策研究”。

出版后备受称赞的佳作,选题过程不乏老师们的精心点拨,其中也有过不少善意的提醒。

“这个题目看起来是对策研究,会不会深不下去?有的老师担心:我们的第一届博士生,还是应该多研究基础理论。直接研究应用对策,理论深度够不够?”沈壮海回忆。

上一篇:山大儒学高等研究院立足当代社会转型 实现儒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