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研究》
中国在哲学方面的研究以及讨论明显要逊色于外国,尤其是古希腊,当然这其中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文人,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研究怎样为国做贡献上了,所以关于文学方面的讨论有所下降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并不能完全否定,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文人们不管结果如何,那已经是中国历史上讨论哲学最繁盛的时期。
周天子权力衰落的后果就是宗法制逐渐松动,那些曾经没有机会跻身政治舞台的平民百姓都可以试着做出一些贡献,也正是因此证据才会越发动荡。
但是这些学者由于身份的低微并不敢在自己的思想中融入进比较多的政治因素,因此大多数的作品呈现的手段都是托物言志。
然而在后期这种平衡受到了破坏,儒家思想登上政治舞台并开始大放异彩,也就是由此开始,中国社会上留给哲学讨论的土壤越来越少。
一、法家思想到儒家思想的转变
1、秦国统一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一统天下,自此之后诸侯割据的局面被打破,新朝建立意味着新气象的诞生,在那之前的大部分习惯都被迫受到了改变,文化讨论氛围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秦朝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与商鞅变法的关系很大,许是尝到了法家思想指导带来的甜头,秦朝建立的时候嬴政并未对其提出改变,反而是在全国内推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凭借其实践性强、吸收性高的特点有过很强的发展劲头,但终究没逃过衰败的命运。
2、儒学兴盛于汉代
秦朝的暴政带给百姓们极大的伤害,在历史的推动下,多方势力开始对其进行征讨,最终赢家刘邦建立了西汉,由于亲眼目睹了秦朝发展的命运。
所以刘邦能够意识到指导思想上出现的问题,他及时进行了改变,将儒学再次推到了大众的眼前。
到了汉代中期,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逐渐增强,太学建立起来,中国的文人数量开始走向上坡路,按理来说这是讨论哲学的最好时机,但不成想董仲舒将其扼杀于萌芽之中。
3、学者对儒家文化认知不够全面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对君权神授有着详细的解释,自此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这样一来,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了肯定。
但是对于当时的政府来说并没有将其认为是一种文化而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以大部分的学者并没掌握内在含义,只是有个大概的理解,比如五经中只要掌握其一就能够支撑发展。
不仅如此,政府通过规定固定模式压抑了学者的想象空间,以至于所谓的学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学家。
二、道教发展以及宦官当权的影响
1、道家思想兴盛衰败的过程
汉朝建立之初为了尽力缓和国家破败不堪的局面,皇帝们均以休生息为主要的治国理念,恰好与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这一阶段道家思想地位上升。
汉武帝登基后认为国家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发动战争,便决定改变政策,但无奈受到了窦太后的阻止,待太后与世长辞,发动了转变。
却在晚年的时候又将道家思想拉了回来,虽然并没有明确的指示,但追求长生不老就已经表明了态度,而在其中则蕴含了哲学道理,只不过没有人在意。
2、东汉末年官宦专权
东汉末年,国家又进入了纷争的时期,面对政局动荡不安的现状,政府决定依靠外戚治国,但是转而又考虑到对于封建帝制来说这是有很大阻碍的。
不得已的情况下,宦官又成了依靠的对象
上一篇:山林子自然道德智慧教育心语(59)谈开设“智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