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研究

从法家思想,浅谈春秋战国时的教育文化以及国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4
大家好,我们的用智能引领快乐走进新的领域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法家思想提倡以法律为治理国家的标准,它是诸子百家的一家。具体是指:崇尚以法律来治理国家,不论亲疏贵贱,一断于法,自国君至平民都要服从于法。他们的口号是:“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法家思想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治理,人们思想的转变,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便是在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法家思想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现实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法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它也是诸子百家中,最为注重法律治国的学派,为后来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后期皇帝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稳定的一种重要手段。战国末期,韩非对法家学说加以总结,集法家之大成。法家学说的成立,对战国时期的文化、政治、道德、教育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思想的形成和它的积极意义。
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发展迅速,但起初以齐国的法治思想独树一帜,而他们的思想又被称为齐法家。早在西周时期,据说姜太公的先辈伯夷辅佐虞舜,制定礼法并用的制度,这种制度也成为齐国一直传承下来的治国之道。后来,管仲辅佐齐桓公,以礼义廉耻为国家道德的标准,又强调君臣上下都要服从于法律,强调以法治国。因此管仲成为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
管仲的以法治国,也让齐国成为百家争鸣的源地,后来很多人将管仲的思想发扬光大,并最终形成管仲学派,而他们也成为秦国法家学派最高成就的代表。后来各国都效仿齐国,先后实行变法。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剧辛相继在各国变法。一时间法治对于战国时期的各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标志着法家思想的确立和发展壮大。
战国时期的各国,相继废除世族大家的世袭特权。平民百姓也有了做官的机会,进一步解除了周朝的等级制度,可以说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贵族的血缘纽带关系。由此可知法家不仅在理论上作出了学术总结,强调以法治国,这对于后来的法律形成都有很大的意义。法家思想对战国的社会经济,国家治理,人们思想的转变,乃至生产力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法家思想对于战国时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
《荀子·性恶》说:
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法家思想认为,趋利避害,追求名利是人的本性,而且是不可以改变的,这以荀子的“人性恶”思想为代表。他认为人的七情六欲处于无法满足的状态,正是这些本能,让人们利欲熏心。并且他也认为,这种共同的心理是不合理的,应该用社会实践来纠正,这就是他提出的“化性起伪”。
而另一位法家人物商鞅则认为“人的秉性是好利的”,主要表现在生存欲望和生活需求方面。于是每个人都在趋利避害,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为追求爵位,物质上则是追求良田美宅。统治者们恰巧可以利用人们的这些思想,治理国家,赏罚分明。《商君书·算池》里指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而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
而韩非的思想,更为切合实际,他认为人趋利避害的主要来源是生存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的爱好,都受利益的支配。并且他认为儒家思想里面以忠义仁信相待,是站不住脚的。可以说法家的人性论,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商品等价交换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说,具有历史进步的意义。
法家思想,极大地改变了战国时期人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强调了平等的原则,但无疑让人们更多地去追逐名利,淡化了亲情以及君臣之间的忠诚度。
法家思想对于当时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影响。
法家思想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政治上主张变革,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提倡富国强兵,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教育文化领域,法家思想则提出了不同于别派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

上一篇:丁祖诒教育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