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研究

百家争鸣到黄老道家:战国到汉初治国思想的转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01

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盛世,儒、墨、道、法、名、农、阴阳、纵横等诸家纷纷著书立说,阐明自己的治国理念,其思想对后世思想和政治影响至深。战国至秦汉的统治者基于现实需求采取不同的治国理念,此一时期的政治思想转变明显,总体来说战国时诸子思想交相辉映并呈现思想合流之势。

百家争鸣为求天下大治

1.诸子百家诞生的社会环境

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学在官府变为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私学兴起,在思想教育方面促进了诸子百家的出现。

春秋时礼崩乐坏,王道衰微,大夫弑君、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社会秩序会乱,列国兼并战争不断,诸侯国为求存求强,招揽士人为其强国出谋划策,在现实需求层面促进诸子百家的诞生。


2.思想与实践的结合

诸子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班固在《汉书》中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就是说班固认为诸子百家影响比较大的仅九家而已,诸子百家皆起于礼崩乐坏,诸侯并起的王道式微时期,旧的社会秩序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时人为求天下大治,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为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积极实践。

《史记》中记载“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亦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动时代,寻求政治秩序重建是诸子立说的基本用意。


大势所趋之思想交汇

1.周秦之际思想合流

战国晚期呈现思想合流的趋势,吕不韦召集门客所作的《吕氏春秋》便是这一趋势的代表作。其试图实现这种合流趋势的统一,试图为秦代周的大一统王朝提供理论建树。

然而秦统一后依然采取法家思想治国,虽然秦人没有直接采用《吕氏春秋》的理论成果,但在建构大一统帝国的过程中借用了其引领精神与基本范式。

最直接的表现即是对皇帝观念的构建。秦始皇的帝王专制主义理念集先秦思想文化之大成,并与权力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秦代神圣至上的皇帝观念。其建构,则是以秦人一以贯之的法家思想为母体,复吸纳了先秦以降卓著的政治文化成就精炼凝聚而成。


2.焚书坑儒之百家争鸣的终结

秦统一后丞相李斯上疏说当今天下思想不统一,人人秉持自家私学,妄论政事,诽谤君上,应该禁止这种不利于统治的现象。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这种情形如果不加禁止,则不利于皇帝的统治和巩固天下一统。故李斯建议焚书坑儒“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不是记载秦国史事的史书皆焚之,天下还敢妄议者皆弃市,处以死刑。

秦焚书坑儒是为统一思想,巩固统治。但是却终结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秦国选择了强硬的手段来推行秦法,秦的治国理念,不容有危机其统治的言论出现,强制的思想管控激化了帝国内部隐藏的思想冲突,此举实则加速秦国灭亡。


思想转变益于巩固政权

1.汉承秦法

汉初百废待兴,从国家治理与行政管理的实效来看法家思想无疑更胜一筹。在法治层面的体现是,“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蠲削烦苛。兆民大说。'”刘邦此举取得秦地人民的拥护。

“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裙后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可见,汉初继承秦法巩固统治,秦亡虽有严刑峻法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秦施政过急,手段过于强硬,不得民心,汉初统治者有鉴于此,逐渐改革秦律,由萧何制定了九章律,为汉初社会秩序正常运行做出贡献。

2.惩秦之弊

在汉初政治哲学的选择中,受“过秦”思潮影响,法家思想仍如昙花一现

上一篇:青少年思想不成熟,要想完全独立,需要家长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