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研究》
泉州文庙及学宫全景
它始建于唐代,于北宋976—984年间迁至现址,主体格局形成于1137年,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规模之恢宏,堪称中国东南七省之冠。
它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具有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殿身以48根白圆石柱承托,正面殿前檐下有浮雕盘龙金柱两根和浮雕盘龙檐柱6根,殿顶铺有黄色琉璃瓦……这种形制是中国古代最高建筑规格,在全国文庙中也罕见。
在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孔庙,元明清时的首都北京孔庙之外,出现这样一座文庙,令泉州文庙及学宫成为千百年来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记者 蔡紫旻/文 林劲峰/图
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艺术的结合
步入泉州府文庙广场,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充满闽南特色的古建筑。这是中国东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包含宋、元、明、清四代建筑形式的文庙建筑群。
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主任何振良介绍,泉州文庙及学宫按照中国特有的“庙学合一”制度进行建设,基本形制为“左学右庙”。由位于西侧的儒家祭祀建筑文庙组群(包括棂星门遗址、大成门、泮池、泮宫、大成殿等)、东侧的州级地方教育建筑学宫组群(包括育英门、学池、明伦堂等)构成。周边分布明清以来祭祀泉州历史名人的蔡清祠、李文节祠和庄际昌状元祠。
古建筑里沉淀着历史的痕迹。细看泉州文庙及学宫,无论是红瓦坡顶、龙脊燕尾,还是砖壁粉墙,无不体现着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艺术的有机结合。
大成殿是府文庙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在何振良指引下,记者在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发现栩栩如生的青石浮雕;这些宋代的青石浮雕,由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组成。殿内柱网由内外两排柱组成,为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双槽”,副阶周匝。殿身以48根白圆石柱承托,正面殿前檐下有浮雕盘龙金柱两根和浮雕盘龙檐柱6根。殿宇梁架为穿斗抬梁式木构架,横架与纵架俱用圆木,又称“圆作厅”,铺作总高为柱高的34%,内外檐保持真昂形制,出檐深远舒缓,为典型的重檐庑殿式结构,是最尊贵的宫殿建筑形式,基本上保存了宋代营造法式的原貌,规格之高为全国孔庙罕见。
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的产物
为何在宋元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能产生规制等级如此高的文庙?这或与宋元时期泉州的政治经济地位有关。
宋元时期,泉州经济实力雄厚,海外贸易发达,史称“东方第一大港”。何振良介绍,南宋时,南外宗正司在泉州设置,成为管理迁居泉州的南外皇族群体的机构。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南外皇族群体的到来,提升了泉州的消费能力,带来中原先进的科学技术、人文艺术。他们还积极参与海洋贸易,在九日山祈风石刻里,就能找到有关赵氏宗人的痕迹。皇族重视教育,在泉州古城的古榕巷内的南外宗正司宗学遗址表明,这里曾有教育皇族子弟的宗学存在。
政治地位的提高、经济社会的繁荣,推动着文化教育大发展。自宋代起,泉州地方官府创办州学,县学也普遍设立,规制趋于完善,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课,集尊孔祭祀与日常教学于一体。
泉州精英群体的象征
宋代理学家朱熹称赞泉州“满街都是圣人”。泉州文庙及学宫庙学合一,既是祭祀孔子场所,也是人文教育、传播儒学的中心,是古泉州历史文化的集中代表与思想呈现。
史籍记载,自唐贞元八年至清光绪三十年的1100多年中,共有2454名泉州人高中进士,不少人在文学艺术、史地经济、科技发明、军事、学术等方面卓有建树,他们中就有大家熟悉的欧阳詹、曾公亮、苏颂、蔡襄、梁克家等。这些杰出人物脱颖而出,与文庙的文化熏陶息息相关。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原主任陈鹏鹏说,宋代,泉州专设贡院,1168年王十朋任泉州太守,将位于古城肃清门附近的部使者馆,改建为贡院,遍植桂树,题额“万桂堂”。新落成的贡院,可容纳每年三千余名童生应试,他还亲自在贡院举行宴会,饯送士子上京赴试。后来的知州倪思、真德秀等人,多次扩建贡院,使泉州贡院成为福建最大的贡院。宋代理学家朱松、朱熹父子,先后在泉州地区创立书院,传播理学思想,开辟了自由讲学、学术研究的阵地。
宋代泉州教育发达,出现世家大族,培养出大批优秀人物,也诞生了许多流传至今的佳话。
“父子一榜,昆季同年”,说的是南宋绍兴元年(1190),泉州举子赴汝仿与父赵善新、叔赵善契同时登榜。“一门三世五进士”,说的是惠安人崔拱,其子崔正则及崔丽则,也为进士,崔丽则的两个儿子崔守臣及黄臣,则皆是举士。宋代曾出现“一门四相”,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曾公亮,历仕三朝、为相15年;其次子曾孝宽为吏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右丞相;曾公亮的曾孙名曾怀,为右丞相,与南宋名臣、泉州人梁克家同朝为相;曾公亮四世从孙曾从龙系状元,宋宁宗赐名从龙,为枢密使。
上一篇:早期教父的政治思想(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