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研究

医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8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这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1]。就医学生而言,“形势与政策”课程不仅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还能提升其全方位发展的综合能力,培养立足于国际视野世界观且增强心系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是其成为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自1987年教育部首次将“形势与政策”课程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并列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以来,经过不断地建设和改革,中国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已达一定规模,在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更为高校医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奠定了素质基石[2]。但就目前形势及调研情况,医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也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在学校管理、师资配置、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就要求高校积极探索新思路、新途径,不断拓展创新高校医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为其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并进一步开创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3]。

1医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意义

1.1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教育

国家和人民对于医学生的期盼,不仅要求具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而形势与政策教育则是培养德才兼备医务工作者的重要课堂。只有当医学生充分具备了医学素养且了解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才能把自己的发展同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融为一体,才能更好承担起救死扶伤的责任。此外,“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还能增强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其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增强医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1.2加强医学生对当代相关医学政策的进一步了解

医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时,学习的都是课本和临床相关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对相关政策的了解同样重要,深入剖析和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的医学学科教育和医学发展,有利于其成长成才。尤其是在当今民生为重的社会,很多医学相关的法律法规正在形成与发展中,“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很好地引导医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相关医学政策的了解,为其未来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1.3有助于培养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上需要面对的疾病数量较多且极具复杂性,医务工作者须具备从疾病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中了解、分析,从而抓住疾病本质的逻辑能力,因而,他们应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和较开明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医学大数据时代,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思维教学手段。

2医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学科地位,课程边缘化严重

2.1.1学校层面就现状而言,部分医学高校领导未能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仅注重医学专业课的学科培养计划。对上级的部署要求满足于照转照发,忽视了针对自身学校特色、医学生群体特点而制定的具体统筹及监管措施,致使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及师资配置的随意性[4]。例如:目前大部分医学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被安排在周五下午以后,甚至是周末等假期时间进行,直接引发了教师和学生的抵触情绪。

2.1.2教师层面目前,多数医学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专职任课教师,主要由学生辅导员等兼职教师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程本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包含了历史、政治、经济、哲学、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对授课教师的知识水平、政治人文素养、随时关注及剖析时事的能力等要求较高。而兼职教师本身要承担较为繁多的办公行政工作或系统的专业课教学,工作之余难有精力投入到研究关于形势政策的理论问题和层出不穷的社会难热点问题中,更难做到与趣味教学相融合,导致课程内容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接纳度[5]。

2.1.3学生层面首先,医学生需要记忆的课程内容比较多,学业负担较为沉重,面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此类监管不严的课程时思想倾向于放松,加之思想政治类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因而兴趣普遍较低;其次,与其他专业不同,医学生未来的职业指向性十分明确,绝大多数医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会进入医疗相关行业,这就很容易导致医学生在本科课程修读过程中踏入一定的功利误区,即认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无法对其专业素质发展和职业规划产生现实作用而不重视其学习,直接导致医学生对该课程认可度下降;还有,在互联网时代下,收看电视以及上网等途径使得学生自行了解信息变得快捷,不重视课程的听讲,加之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真正的听课需求与教育内容存在较大落差[6]。

上一篇:二维四阶教学模式与中医类专业思想教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