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研究

网络流行语十年回顾及其文化失衡现象探究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7

一、引言

网络时代,网络语言及其携带的文化元素以其迅捷与受众多而不断以不可低估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及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化、信仰受到网络用语及网络文化的冲击。其引导作用甚至加重了中华民族的信仰危机,到了严重的不可忽视的地步。

文化是由艺术、哲学等被认为对人类意识及文明起到重要作用的一切活动(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其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或文明,尤其是与某种特定信仰、生活方式或艺术相连的社会或文明。来自于牛津高级英汉双解字典的解释是:文化是指某群体或民俗的风俗,人文现象、社会惯例等。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文化的定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文字、艺术、教育、科学等。这几种对文化的定义各有偏重,但都包含一项内容,就是都包含精神与意识形态的内容。

什么是文化失衡,文化失衡指的是指文化变迁速度不一致造成的社会问题统称为文化失衡现象。汤玫英在《网络语言新探》一书提出,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中一个影响巨大的群体,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语,是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语。陈一民教授指出,网络流行语“伴随着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网络已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强,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又叫网络雷语,网络热词语”。

网络流行语是对某一热门事件,或对众所周知的现象,使用通俗易懂,短小精干的语言形式进行总结,在网上发布,引起众多网民点击或热捧的能代表一大部分大众心理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很快地从网络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当中,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强,但并不长久。

二、网络流行语代表的现象与事件分类

(一)抱怨、讽刺社会。抱怨、讽刺社会指社会负面情绪,如2006年:以前扒开裤叉才能看见屁股,现在要扒开屁股才能看见裤叉;要采访我必须先和我上床。在床上能用多长时间,我就给你多长时间的采访(潜规则);1644年6月6日,满族人攻入北京,为以后中国电视剧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评价时下清剧的泛滥);茶水是发炎了(讽刺医生们的力量是很厉害的);河蟹社会(太多的不和谐,就向螃蟹一样横着乱爬);死者目前情绪相当稳定(一连川事故)——死者无可奈何;楼XX(楼歪歪、楼脆脆、楼垮垮——渎职行为);我可是70码(欺世码)(民众对政府的不满);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油他去(涨价风潮);有关部门(什么都管什么都不管的部门);我爸是李刚;我反正信了(温州动车事件,老百姓不相信);山寨;元芳,你怎么看?(网友对目前的一些社会现象质疑)挖掘机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讽刺该校副校长带领师生远赴河南打架);你们城里人真会玩(讽刺某些人做的事情无法理解);有钱就这么任性(开宝马送外卖)。

(二)突出个性,表现个人心态。如:你太有才了(来自春节晚会);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人生就像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神马都是浮云;羡慕!嫉妒!恨;且行且珍惜;时间都去哪儿了;不作死就不会死;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伤不起;亲;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女汉子;吓死宝宝了;主要看气质。

(三)爱国精神,体现正能量。如:身为市长,应该尽力提供市民各种服务,但是很抱歉,恕不包括这一项(马英九);两岸合作,赚世界的钱有什么不对(连战北大演讲);做人不能太CNN了(太假,在报道西藏事件中做假);给力;正能量;中国好声音,中国好男人,中国好凉茶等;你幸福吗?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两位在英国的中国志愿者自愿为中国企业提供法律援助)

三、网络流行语代表的社会心理、揭示的社会问题

从统计数据看,十年的流行语共一百条。抱怨讽刺社会、带有负面情绪的共有31条,占比31%。突出个性,表达个人心态的共有18条,占比18%。此两项合计占比近50%。

这些网络流行语代表了怎样的社会心理,揭示了怎样的社会问题呢?经分析出处及使用人群,发现这些网络流行语主要代表一部分年轻人的社会心理:一是偏激,以偏概全,看到的都是社会黑暗面,却不假思索认为,整个中国都是这样。然后偏听偏信,抱怨讽刺社会。二是心理素质较差,不能辨别事非黑白,容易被误导。三是过分强调个性,强调个人利益,而非集体利益。四是负面情绪过多,容易受到个人负面情绪影响。五是看待事物过于表面化,浮躁,不能深入了解事物本质。六是不能反映社会发展与进步,仅仅局限于个人情绪,缺乏心理健康教育。

上一篇:课程思政视阈下的高职应用写作教育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