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研究》
当今,中国各高校普遍开设了《交响乐鉴赏》等相关的艺术教育课程,这类课程通常对非音乐类专业的大学生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交响乐鉴赏》课程的教学特色在于以音乐作品为载体,传达丰富的内涵和精神。交响乐这种音乐题材是从音乐史的视角出发,将交响乐历程的描述置于中西方音乐“大历史”的环境之中,通过丰富的音乐语言和音乐风格展示历史背景、反映时代特征。在交响乐欣赏过程中,准确把握作品的历史背景、时代精神和作曲家赋予作品的灵魂是至关重要的[1]。
一、交响乐在高校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缺失音乐素养
现阶段我国从基础教育到高校教育,普遍把音乐教育作为辅助教学,艺术类课程一般都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并且课时有限,造成我国高校多数大学生音乐素养缺失,缺乏对音乐艺术的正确理解,音乐审美能力严重匮乏。加之在现阶段网络的多元化,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热衷于追求时尚和潮流,狂热地追求流行音乐,一味模仿社会上的主流音乐,不能正确理解古典音乐,认为交响乐是经典,而不去触碰,不去研究,更不会去发扬。
(二)美感教育断层
美感教育的断层,导致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面临诸多挑战。虽然很多大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都有过艺术方面的学习,但随着高考的来临,艺术教育逐渐为高考让路,使艺术教育发生断层。大学生思维活跃,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的操作有着很强的接受能力,但思想上审美观的不健全导致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甄别能力不强,对错误思想的抵制不够坚决,对社会上一些扭曲的价值观普遍缺乏正确的辨别力。同时,部分大学生自我观念日益增强,盲目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凡事以自我为出发点,忽视集体利益,淡漠国家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受西方腐朽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形成追求物质享受、认同金钱至上的观念,讲虚荣、摆阔气,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渐渐遗忘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审美意识的不健全,导致大学生不能甄别道德的标准,出现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缺失诚信、淡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2]。因此,美感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美感教育需要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长期坚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美育课程为载体,通过对世界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根溯源,在美育和德育二者之间寻找交集,有效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交响乐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一)领悟作品精神,引导学生甄别和追求
交响乐在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音乐创作上,它是作曲家们写作技巧高度发展的体现和产物。一切艺术形式都有它内在的人文思想和内涵,而交响乐包含的人文思想,因音乐的无国界性,以及丰富的内涵和庞大的构架得以传播得更远、更广泛、更深刻。交响乐作品反映出人们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爱和充满诗意的感悟、对宇宙苍穹的敬意、对民族的热爱、对祖国的眷恋、对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追求、对整个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奋斗信念。作为大学生,要深刻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赏析交响乐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大学生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接受者,又是未来素质教育的传播者。因此,在高校普及交响乐,并在交响乐欣赏课堂上巧妙应用好交响乐这种特殊的音乐体裁,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引导大学生对“三观”的思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二)聆听作品,引导学生学会联想和思考
交响乐欣赏的过程,就是作品精神灵魂的第二次塑造。通过对作曲家的创作背景的介绍,使大学生在聆听交响乐的过程中,心灵随着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与作品的内在精神灵魂相碰撞,在联想的空间里进行一次灵魂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3]。
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音乐鉴赏是很重要的教育环节,高校艺术教育面对的群体是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在这个多元化世界的环境下,网络时代给予了他们接受形形色色文化信息的条件,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在大体一致的前提下又有着个体上细微的差别。在音乐中的联想和思考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受到客观环境和主观意识的限制。因此大学的音乐鉴赏课一定要顺着生理和心理的客观规律来教学,要结合时代的特征、时代的主旋律。
上一篇:以思想教育为实训主题的海报设计课程改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