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
所谓道德教育是引导大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品质。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道德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理论知识水平,而将道德教育放在次要地位的教育模式,导致了高等院校育人功能的减弱。
调查显示,高达57.6%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成绩是考核大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25.5%的大学生则将社会实践的能力及水平作为大学生考核的首要标准,而仅有不足两成的学生认为道德素质是考核的首要因素。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西方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在个人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影响下,有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摒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度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的思想在大学生中日趋普遍。
与此同时,在家庭教育方面,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切以分数为中心,导致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缺乏家庭的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成长环境的特殊,很多学生对家庭比较依赖,在集体生活中缺乏独立性,而且恃宠而骄,做人做事只考虑自己,无视他人、无视集体利益,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等方面能力,这也导致其道德水平的下降。
2提升中国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水平的对策
大学生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高校一方面要树立科学的道德教育观,端正人才培养理念,立足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实际,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设高素质道德教育师资队伍,不断夯实道德教育工作的人才基础。
2.1树立科学的道德教育观,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人虽然复杂,但是人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由量变到质变的动态变化过程。皮亚杰曾指出,“认识活动不是单向的主体对客体刺激的消极接受和被动反映,也不是主体从感性到理性的简单的、线性的飞跃,而是主体已有认知结构与客体的碰撞和交流,是一个系统的双向的过程”。因此,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在向学生教授道德理论知识时,要正确把握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积累的道德认知,掌握大学生的认知结构,避免对其传授重复性的道德教育内容,应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前,大学生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学习生涯,老师和校园是他们接触最多的对象和场所,很多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只懂得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自己面临的道德问题。因此,老师一方面既要考虑学生的道德教育理论知识结构,避免重复教学,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学生社会经验欠缺的实际情况,鼓励并支持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将学生束缚于课堂和校园之中,应让学生在丰富的、具有创造性的社会舞台中充分展示自我。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
2.2构建知行统一的道德教育理念,将德育内容生活化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由道德认知开始,经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的综合作用,最终形成道德行为的发展过程。从理论上讲,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核心和基础,学校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来展开的,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需要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让理论传授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能够结合实际问题,解惑释疑,入脑入心,增强说服力、影响力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为了实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之间的相互统一,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将道德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对学生循循善诱,时刻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状况,增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生活中获取道德教育素材,用身边的事影响身边的人,最终将道德教育渗透到生活当中,使学生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平,简言之,即当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面临和道德困惑时能够作出正确的抉择。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提供虚拟的道德事件,让学生通过虚拟事件加深对道德的感受,促进对道德概念的认识,完成道德经验的积累,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这样的道德教育方法能够直接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态度产生影响,再现道德教育生活化情境,改变一成不变的政治理论传授枯燥化现象,一定程度上摆脱道德教育时间空间上的束缚。值得注意的是,虚拟道德事件可以根据内容或者对象的不同而作出调整,针对不同年龄段对象的自身发展所需,将道德情景进行更换和变化。
上一篇:摆脱“过度期待”的极端思想,家长应找到对待
下一篇:没有了